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2018年)

2019-02-18湖南省教育督导网550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2号〕)要求,我省对全省274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开展了督导评估。评估发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各地、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保持总体稳定,发展态势良好,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日益推进,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概况

(一)事业规模

2017年,全省参与评估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74所,共招生173706人,比2015年增加18906人,增幅12.21%;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494555;在校生458401人,比2015年增加66488人,增幅16.96%;毕业生129273人,比2015年增加8914人,增幅7.41%;教职工额定编制数29862人,教职工总数32797人。分市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总体概况见表1

89VZ9E4B]X%0R7C)F8%~%PS

    2017年,全省参与评估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15所,在校生85482人,共有教职工6170人,其中专任教师4502人,分别比2016年增加952人、559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各项指标均呈递增趋势,特别是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增幅较大。

(二)学校布局

1.基于经济区域布局。全省参与评估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长株潭地区65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65所,大湘南地区58所,大湘西地区68所,湘中娄底市18所,分别占参与评估中职学校总数的23.72%23.72%21.17%24.82%6.57%,与湖南一核三极四带”的区域产业布局基本匹配。


1 基于经济区域全省中职学校与在校生分布

2.基于行政区划布局。全省参与评估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长沙市39所,岳阳25,常德25怀化25衡阳225个市州布局了占参与评估学校总数49.64%的学校;按在校生排列,长沙市、衡阳市、永州市居前三位,分别为61335人、58841人、57527人。基于行政区划参评中职学校与在校生分布情况见图2


2 基于行政区划全省中职学校与在校生分布

(三)办学条件

根据评估数据统计全省参与评估的中等职业学校2017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9931.20比上年的9722.77元增长2.14%;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为3675.52元,比上年的4269.57元负增长13.91 %生均校舍面积12.65平方米,比上年的13.13平方米减少0.48平方米;生均设备总值3762.91元,比上年的3548.27元增长214.64元;生均一般图书资料17.90册,比上年的18.09册减少0.19册。

(四)师资队伍

2017年,全省参与评估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总数32797人,其中专任教师数25429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77.53%专业教师数1710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27%“双师型”专业教师9669人,占专业教师比56.52%;生师比18.03:1。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情况见图3


3 教职工队伍一览图

(五)校企合作

根据评估数据统计,在参与评估的中职学校中,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202290.75万元,校均738.29万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4183个,校均16.9个;校内实践基地数2016个,校均8.17个;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104003514学时, 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人数5877人、总时间205419日;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20167728.08万元,20178972.12万元;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201615749个、201716000个;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毕业生就业数201660773人。企业资源参与中职学校教学情况见表2

7AE0C[U@$0{6]H~32[ZU6_6


   (六)学生发展

2017参与评估的中等职业学校来看,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生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办学态势越来越好,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校生巩固率2017年平均值为91.30%;毕业生直接就业率201579.21%201676.57%201774.53%;毕业生直接升学率201517.48%201620.77%201723.53%;非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计算机等级(初级及以上)证书获证率201550.63%201649.51%201750.28%;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201549.39%201649.17%201748.46%


2017年在校生巩固率


近三年非信息技术类专业计算机等级(初级及以上)证书获证率


近三年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近三年直接就业率


近三年直接升学率

(七)办学效益

全省中职学校(不含五年制)共设置专业190个,其中第一产业17个、第二产业51个、第三产业122个,三次产业专业结构比为8.95:26.84:64.21;专业点2211个,其中第一产业111个、第二产业470个、第三产业1630个,三次产业专业点结构比为5.02:21.26:73.72;一、二、三产业在校生分别为22498人、111323人、451035人,三次产业在校生占比分别为3.85:19.03:77.12基本覆盖了我省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岗位与工种。2017年底,全省中职学校立项的精品专业100项、精品课程100项,示范性特色专业69个,特色专业84个,近几年注重加强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共已立项37个。全省中职学校专业立项总体概况详见表32017年没有专业立项项目)。

_IT6149}I%E[GHZHWL8F~@4


二、成绩与特色

(一)资源整合有新进展

各市州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布局中等职业教育,整合职教优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职教新城,提高办学层次,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案例1:常德市着力打造区域职业教育中心

常德市委市政府早就提出把常德打造成湘西北区域职业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多头管理、资源分割、办学效益低、办学层次不高”等问题,从2010年起,启动了职教大学城建设。按照“城市名片、发展引擎、生态典范”的目标,规划建设总面积10.4平方公里的职教大学城,总投入100亿元,将市城区职教资源整合升级,实行整体搬迁。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近20亿元,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资源整合升级初见成效。其中常德师范学校和桃源师范学校合并后成功申办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常德工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合并申办常德技师学院取得成功。常德财经学院新校区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了70%以上。同时,各区县市加大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力度,进展迅速。全市基本形成了市城区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各区县市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支撑的办学格局。

案例2:湘西自治州形成高中初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办学格局

湘西自治州坚持“龙头带动、突出重点”发展战略,形成高、中、初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办学格局。2004年,湘西州委州政府果断决策,把州农校、州商校、州水电工程学校3校合并,投资2.3亿元,新建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提高了全州职业教育办学层次。2008年,州委州政府决定,对原州财校、州交通学校、州机电学校、州粮食学校等4校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湘西经济贸易学校。20108月,湘西经济贸易学校并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一个窝子、两块牌子、两个层次”办学。截至201610月,8县市均已办好一所规格较高的骨干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泸溪县统筹县内职教资源,将所有部门人才培训归口到县职教中心统一实施。吉首市、花垣县、永顺县、龙山县将相关职教机构进行整合,组建职教中心。为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与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协作,建立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湘西自治州拟对全州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第三次整合,组建湘西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增强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办学条件有新改善

各市州着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4年以来,随着全省农村中职攻坚计划的启动实施,各市州公办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15-2017年,全省累计投入20多亿元,有序撤并196所薄弱中职学校,推动24个县完成中心学校建设、37个县在实施改扩建工程。截止2017年底,先后有20多个贫困县的中职校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30多个校园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一部分贫困县实现职业教育脱贫,学校管理及办学声誉逐年提高,中职办学吸引力显著增强,有50个县农村公办中职学校年招生在1000人以上。

案例3:株洲市职业院校校舍建设日趋标准化

2017年,市属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株洲市幼儿师范学校和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位于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的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3所市属职业院校总用地约为941亩,总投资约20亿,计划于2018年秋季整体搬迁入园办学。株洲市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130多亩,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投资2亿多元。茶陵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启动了新校园扩建工程,新校区占地面积318亩,建筑面积9.238万平方米,投资2.15亿元。

案例4:郴州市职业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郴州全市有10所职业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其中:郴州工业交通学校、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已列为省级卓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郴州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资兴市职业中专学校、桂东县职业中专学校、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和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等5所学校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和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安仁县职业中专学校、汝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和宜章县职业中专学校也达到了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继桂阳县投入2.5亿、征地268亩新建的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于20169月交付使用后,汝城县投资4.5亿、征地300余亩异地整体搬迁了县职中,目前已投入使用。宜章、永兴等县市也投入大量资金对职业学校进行升级改造。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12亿多元用于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大多数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案例5:湘西自治州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投入10亿元资金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其中,投资3亿元的湘西职院文化体育艺术会展中心已动工建设;凤凰县划拨土地80亩,投入1.1亿元的凤凰县职业中专新校区基本完工;龙山县投资1.6亿元的职教中心项目规划选址已经完成;保靖县投资2.2亿元,占地200亩的职教中心建设项目正在规划之中;花垣县投入8000万元用于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质。全州各县市按照“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人均1元标准设立职教专项经费”要求设立职业教育发展资金,致力提升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能力。

案例6:岳阳市致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岳阳市各级政府基本保证了每年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市县两级财政按照辖区人口总数人均1元的标准安排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攻坚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500万元,将职教攻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近五年,全市职业院校争取国家、省职业教育建设项目45个,投入3亿多元,征地1000多亩,新建综合性实训大楼10个,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学生学习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如,投资2.67亿元用于湘北女校新校园建设;投资1.7亿元用于市网络工程职校提质项目建设;投资4亿元用于临湘职业中专新校园建设;投资3.5亿元用于华容县职业中专新校园建设;投资3.5亿元用于平江县职业学校扩容提质;投资4500万元用于中南工校综合实训大楼建设;投资1500万元用于富岳外语职校新租用校园建设;投资1800万元用于汨罗职业中专新实训大楼建设;投资3000万元用于岳阳县职业中专提质改造;投资1920万元用于湘阴二职提质改造;投资3000万元用于湘阴一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君山区投入200多万元改造原区一中新办一所职业学校。

(三)办学水平有新提升

全省各中职学校坚持素质+技能、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起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落实落细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节节攀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特色日益彰显,学生就业率逐年提升,技能竞赛成绩实现飞跃。

1.专业特色日益彰显。株洲市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多措并举,不断调整专业布局,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将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学校内涵建设、招生计划紧密挂钩,对招生计划完成不好、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流失率较大、专业抽测成绩不合格的专业,进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甚至停止招生。2017年,全市新增专业24个,撤销专业9个,改造专业10个。通过布局调整,全市已经形成了由17个专业大类、76个主体专业、17个特色专业、11个专业群组成的专业体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趋于合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紧密对接本市轨道交通、汽车、航空、服饰、陶瓷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现代加工制造、轨道交通、服饰艺术、陶瓷工艺、现代服务等5个特色专业群,实现了专业体系与区域产业体系全覆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岳阳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引导各职业学校专业错位发展。从2009年起,率先在全省组织开展专业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撤销、整合不合格、不合理专业110个,新增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等20多个专业。为服务“一极三宜”战略,着力建设石油化工类、加工制造、商贸物流、食品加工、旅游服务、农林农技等6个专业群,引导各职业学校专业错位发展。各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特色专业,如汨罗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主打新型农业,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主攻电子商务,临湘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致力汽修,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就业率。

邵阳市出台《邵阳市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增8个专业、撤销6个专业、停招5个专业,初步打造了以邵阳市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的加工制造、文化艺术、财政商贸、旅游服务、信息技术、农林牧渔六大主体专业群,形成了层次分明、体系明晰、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中职特色品牌专业体系。

湘西自治州统筹规划,大力发展精品专业。专业建设由原来的“以县统筹”转为“以州统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通知》,制定了《湘西自治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专项规划》,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办强办好精品专业。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民族织绣)专业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示范专业点。湘西建筑学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多次获奖。

2.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全省所有中职学校均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划拨专项资金,建立跟踪服务管理机制,掌握就业学生生活、工作动态。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能够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系统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以及举办大型招聘会等渠道,帮助学生实现就业。2017年,株洲市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12853人,就业人数12622人(含升学人数),就业率98.20%。直接就业人数10320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469人,第二产业就业5483人,第三产生就业4368人;本地就业6411人,异地就业人数3909人。初次就业平均底薪2121.36元,较上一年增长6.5%,实现了就业起薪连续三年增长;对口就业人数8789人,对口就业率85.15%

3.技能竞赛成绩实现飞跃。全省逐步形成了与省直部门、产业园区、行业企业联合举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办赛机制,在增强赛事活力的同时,切实提高了竞赛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2016年湖南省中职学校共获66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47个;2017年全省中职学校共获77个奖项,其中一等奖4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52个。较之2016年,2017年获奖总数、一、二、三等奖增幅分别为16.67%100%23.53%10.64%,无论是获奖总数还是等第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产教融合有新突破

各市州政府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很多大胆尝试、有益探索,出台政策,统筹规划,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调整职业教育功能布局,使之深度融入产业链,提高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依托专业、人才、技术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优化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地方产业设置专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引导毕业生到本地就业,优先向毕业生推荐本地企业,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案例7:长沙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统筹布局

长沙市将职业院校布局到工业园区、将专业布局到产业链条、将产教融合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将产业、园区与职业院校同步规划。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全都建到了工业园中,教育附加投资14.8亿元在雨花经开区建成长沙职教基地;在高新区布局多所职业院校组成的毕业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在长沙经开区形成了28所职业院校构成的职业院校群;宁乡经开区正兴建香山教育城,已引进多所中高职院校;浏阳经开区正规划由园区与浏阳职业中专共建一所职业学校。面对长沙经济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现状,市教育局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调整实现“一校一产业链一专业群一特色品牌”。在长沙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中,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作为其重要内容,规划了校企资源共享、师资联合培养和专业教学标准及职业标准校企联动开发等机制,确定了生产型实训基地、区域内职工培训中心、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等平台及项目。通过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任务及路线图,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深入推进。

案例8:株洲市不断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株洲市跨界成立了由3个政府组成部门、22所院校、18家大中型企业和9家行业组成的株洲市职业教育协会,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对接株洲千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成立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汽车、陶瓷等10个职业教育集团,吸引了518家行业企业和院校参加。2017年,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企业达759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36家;与学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达59家,较2016年,增加18家。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全市各中职学校联合企业共同推进专业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共构模式、共建课程、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全年校企合作开发教学标准203个、课程156门,共建专业群23个;与上2016年相比,校企合作开发标准增加19个,共建专业群增加2个,共同开展技术攻关40项、技术推广达30项。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推广,服务企业,开创了校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案例9:岳阳市出台产教融合系列政策

岳阳市委、市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促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教育部门制定印发了《岳阳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管理办法》和《岳阳市现代学徒制招生与招工管理办法》,与市发改委对接,研究探讨《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集意见建议近100条。同时,召开全市职成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紧密对接“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增强服务岳阳建设“湖南经济新增长极”的能力。市政协进行了“构建完善的职教体系,支撑岳阳现代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市委组织部召开了“校地人才对接工作座谈会”,大中专院校、企业、园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

案例10:邵阳市探索形成“六合一”“七共同”模式

邵阳市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产学合一”“做学合一”“车间课堂合一”“老师师傅合一”“校企文化合一”“校企发展合一”的“双主体、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七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订电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培养电梯专业教师、共同建立电梯实训基地及岗位模块、共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共同推荐和安排合格毕业生就业。” 各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定向委培、定单式培养、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校企互动等方式,推动了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依托政府、行业协会和职教集团等平台,全市各中职学校与市内外602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市内企业339家、省内企业153家、国内企业108家、国外企业2家,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结构、质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五)精准扶贫有新作为

助力精准扶贫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近年来,全省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是,在教育扶贫中担当重任,在技能扶贫中贡献突出,在产业扶贫中彰显特色,在对口帮扶中精准发力,在文化、健康和生态扶贫中积极作为。《湖南省职业教育扶贫报告(2015-2017)》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职业院校贫困地区生源比例达36.86%,农村生源比例是全省农村人口比例的1.73倍,贫困学生100%得到资助,96.69%的贫困生实现了就业创业脱贫。2015-2017年,职业院校每年培养贫困地区户籍学生14万人,累计为贫困地区28万人进行了技能培训;职业院校科技攻关团队为贫困地区产业(企业)解决科技难题达687个,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服务团队”开展技术会诊达1041次,提供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131个,推广新技术(产品、品种)158个,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搭建了服务平台;职业院校共选派1300余名干部教师驻村,帮助完善基层党组织和村级组织制度400余个,培训驻村基层党员5000余人次;职业院校师生到贫困地区开展文化艺术宣传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达2.2万余人次,义务诊治贫困人员6千余人,为贫困地区开发生态保护项目80余个。通过扶贫帮困,全省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初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扶贫与自身发展双赢。

案例11:湘西自治州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战

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主战场。近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实行“扶贫先扶智”“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等精准脱贫教育支持计划,实行精准脱贫攻坚工程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施“一家一”职教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职学生在国家每年补助生活费2000元的基础上,另提高500元标准,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接受学历教育与培训面达100%。花垣县职教中心积极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合作,招收130名花垣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前往该学院免费学习深造技艺。州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协调小组下发的《湘西自治州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6年底,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2.8万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每个县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好12个与精准脱贫结合紧密、对接当地优势产业、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专业,该目标已全面实现。州人民政府召开了教育“四大工程,两个加快”现场推进会,做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规定了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的比例,下达了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务必达到95%的指标任务,提出了以助力精准扶贫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思路

案例12:各县市多举措培训致富技能人才

新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积极为群众转移就业开展培训,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转移到发达地区就业。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外地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学校积极搭建异地培训“连心桥”,先后在广东、广西等地开展新田籍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班52期,共培训2990人,其中2915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由“体力型”务工人员向“技术型”产业工人的成功转型。据统计,参加异地培训人员月工资平均提高800多元。衡阳农工贸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城市新市民等人员,开展电工、机加工、数控等专业技能培训,年社会培训达5029人次,职业鉴定7348人次。资兴市职教中心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为贫困家庭开展焊工、电工、月嫂、厨师、乡村导游等职业培训和水果栽培、土特产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共4326人次,帮助4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上岗就业,实现了“培养一名产业工人,脱贫一户贫困家庭”。永州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培养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举办“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党建+产业技术扶贫”培训班。道县蚣坝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许立红被驻村帮扶工作队选送到学校参加培训,培训后他运用学得的养殖技术,开展泥鳅养殖,挖了8口大塘,购置优良种苗,科学养殖泥鳅,半年就赚了20多万元。他致富后不忘乡亲,带领10多户村民养殖泥鳅,使他们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许立红创业致富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许立红既是群众眼中的“泥鳅大王”,也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六)部分领域有新亮点

1.德育工作涌现新模式。全省中职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不动摇,狠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少学校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涌现不少新模式。衡阳市建设学校努力构建德育工作的“五三模式”,即三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三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三优——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良习惯,三规范——文明习惯规范、学习习惯规范、安全行为规范,三评议——评议班级、评议班主任、评价学生,力求把德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衡阳市农工贸职业学校以“阳光学生”考级为主抓手,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完善评估考核方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湘西州在全州大力推介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经验,构建全员育人、全程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各中职学校还通过树典型、学先进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用人单位“做得好,留得住,升得快”。

2.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焕发新面貌。在省政府“农村中职攻坚计划”引导下,慈利县政府筹资1.83亿元,新建慈利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占地234亩,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40个,在校学生3029人。学校立项“十三五”省级科研课题8项,有5名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学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5个,在“文明风采”大赛中,有43名学生获国家、省级奖。学校成功入围“湖南省卓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攻坚计划”使地处贫困山区的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实现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同步提升:投资5亿元、占地350亩的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49人次,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竞赛奖6项。2016年以来,学校开办扶贫技能培训班42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3763人。学校被认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案例13:永州市各中职学校普遍重视专业实践教育

一方面,教学实习设备投入增幅较大。2017年,全市中职学校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6869.02万元,比上年度增加26.6%;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4651.8万元,比上年度增加26.1%。另一方面,专业实习、实训工作落地。专业课实验开出率高,且大部分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全市共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91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11个,2017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为10351352个。

3.重点领域打开新局面。招生管理方面,从规范招生信息发布、严格招生资格审核、规范招生录取行为、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入手,实行中职学校招生网上志愿填报、网上录取。同时,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四制度”“五监督”“六公开”“六不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六条禁令”,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虚假宣传、有偿招生等现象得到遏制。学籍管理方面,各地全面落实学籍电子注册和管理制度,学籍信息准确性有较大程度提高,虚假学籍、重复注册现象大幅减少。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更加规范教学业务档案管理,初步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等现象基本杜绝;深化校企合作实习管理,严格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精神,对顶岗实习实行全面、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了学生实习工作机制,清查了一批违规实习情况,及时进行了整改,实习乱象得到较大遏制。财务管理方面,各市州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到规范管理、精准资助。平安校园方面,各地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要求。调查显示,近90%师生表示学校安防系统很好或较好,对校园安全环境表示认同。

4.薄弱环节迈开新步伐。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健全。评估数据显示,85%以上的学校制定了体现中职学校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70%以上的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且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有关数据表明,中职校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总体评价满意率均超过90%;近70%的学校每学年召开教代会,民主决策和监督作用发挥较好;逾80%的学校设置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学术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管理队伍能力不断提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中职管理骨干培训纳入省、市培训计划统筹实施,信息化管理手段广泛应用,管理信息化平台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深入推进。据统计,近80%的学生对学校相关部门办事的态度和效率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近90%师生认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较好,对学校文化认同感较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南中职教育稳中有进,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充分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整体上看,全省中职教育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亟待突破。

(一)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

通过网报数据和实地查看情况分析,全省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还很不够,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不高。这既有中职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发展不适应和脱节的问题,也有中职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企业需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同时,一些企业考虑到成本和直接收益,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时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办法,造成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量、学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仍较低,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毕业生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校企合作还只是简单的“供需合作”“对口支持合作”“顶岗合作”,缺乏“深度产教融合”。职教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紧密,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需要的各类人才还不能做到针对性培养和精准提供,往往出现“本地企业招工招不到,职业学校学生在本地就业困难,还需要到外地才能就业”的尴尬情况。部分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资源利用率偏低,没有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程度不够紧密,品牌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培养的学生在地方“无用武之地”,只得远走他乡。如湘西自治州经济较为落后,地方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单一,技术要求层次低,自身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大,本地人才应该完全能够满足,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本地学生实习与就业多与沿海发达地区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合作,属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充分。

(二)服务地方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取向与企业发展要求不匹配,毕业生就业趋势与本地人才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任重道远,为现代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稳定发展,精品专业建设大多以满足好就业和对口升学为目标,导致企业的用工需求和职业学校的专业错位,职业学校不能很好地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同时,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打好文化知识基础后,注重学习一技之长,希望毕业后能够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上展现自己的一技之长,未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大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层次偏低,有些企业对职校学生需求只限于普通的熟练工,双方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上的差距,使得双方渐行渐远。此外,还存在职校毕业生“舍近求远”、就业市场“外热内冷”现象,技术人才大量外流与企业技术人员缺乏的“两难”境况并存,导致职业教育在参与本地经济发展上程度不深、层次不高。

(三)师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评估显示,全省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相当普遍。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与事业发展规模不相匹配。2017年,全省中职生师比25.421,既低于教育部有关办学标准要求和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2009年省编办分专业类别确定的编制标准。二是“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部分市州对职业院校编制标准未能落实到位,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相当缺乏,2017年全省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占比专任教师总数仅为25.36%。三是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量非常有限。因为待遇与地域的差别,中职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任教兼职。四是专业教师素质亟待提升。缺乏专业教师动态调整和流转机制,专业教师更新换代及能力迭代不适应专业技术发展迭代步伐。某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10年未进一个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导致专业教学团队严重老化。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抽样调查表明,3.19%的教师根本没机会参与企业的专项培训,67.02%的学校仅能安排1/5左右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案例14:部分市州专业教师远远不足

部分市州专业教师配备和培训相对滞后,导致中职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实践指导教师偏少;传统专业课教师偏多,新型专业课教师偏少。永州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各中职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全市中职在校生由2015年的44555人,增长到2017年的54537人。而现有中职学校专任教师2537人,其中专业教师1586人、“双师型”教师1124人。虽然专任教师较去年有所增长,但按照师生比例120的标准,各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远远不足。怀化市中方县职中在职教师12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仅45人,学历合格率只有78.6%。会同县职中按规定应配备教师172人,但目前只有102人;县编委核定职中编制为89人,但目前在编在岗人员仅47人,学校只有专任教师48人,占教职工人员总数47%,远低于70%的标准;专业课教师22人,占专任教师46%,也低于60%的标准。

(四)基本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经过实施农村中职攻坚计划,我省多数县市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但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武陵山片区职业教育因为基础差、底子薄、投入少、学生剧增等原因,导致基本办学条件依然薄弱,不能满足需要。如麻阳县职中目前占地面积只有30余亩,建筑面积只有7217.52平方米;学生食堂小,满足不了学生同时就餐;教室、功能室欠缺。辰溪县白云中学场地狭小,办学条件较差,学生教室、寝室、食堂、实训设施设备等严重不足。

同时,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和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部分市州中职学校办学能力严重不足,学位严重短缺,与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

案例15:怀化、郴州两市中职学位严重不足

据统计,2017怀化市初中毕业生48682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共41412人,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比例为85%,其中普通高中招生26050人,中职招生15362人,普职招生比为1.701。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71419人,中职学校在校生48646人,普职比为1.471。溆浦县初中毕业生为7481人,县职校应招生3500人以上,但实际上只招生1357人。沅陵县初中毕业生为5357人,县职校应招生2500人以上,但实际上只招生1072人。中职学校学位有限,导致大量初中毕业生只得放弃高中求学机会。

郴州市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6平方米,与国家规定20平方米的要求差距较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市本级办学规模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有的县市在校学生普职比例只有51,远低于国家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需要177622个学位,按照普职分流比要求,职业学校需要学位85000个,而目前职业学校学位不足50000个,学位欠缺严重。

此外,民办职校办学层次参差不齐。优质民办中职学校少,一些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规模小、办学效益不明显。部分民办职业学校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在300万元以下,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

四、对策和建议    

   站在新起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写好新时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奋进之笔,取得新辉煌,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要共同努力,切实抓好抓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

(一)厚植工匠情怀,增强职教魅力

提高政治站位,破除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二类教育”的陈腐思想,纠正重普教、轻职教的意识观念。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小职教大战略的新观念,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弘扬培育精益求精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中职学校重点教学内容,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使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电视报刊网络媒体要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形成浓厚的技能成才劳动致富、争当大国工匠行业状元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促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中职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及办学成果,提高对口升学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让全社会建立对中职教育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吸引力。

(二)重视顶层设计,深化产教融合

加强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将产教融合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实施专业战略性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与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促使专业深度融入产业链。调整专业结构,突出风格,强调特色,对接产业,适度超前,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策略,合理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形成与区域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校布局、差异化的专业群布局、集约化集群式融合发展格局。大力加强省级、市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发挥示范特色专业在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重点专业群建设带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二是抓好校企合作。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名师大师工作室等。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职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构建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的省级产教融合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办法和激励政策,在政府主导下,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费用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尽快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学校加强科技与人才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促进项目、技术、资本、人才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各市州职业教育走特色化、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

(三)强化师资队伍,提高育人质量

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引进专业领军人才,建立名师工作室,建成省级或国家级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建立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淡化学历标准,强化职业能力要求。改革职业教育教师编制制度,制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扩大兼职教师、技术技能教师的比例,增加职业院校用人的灵活性,到2020年,专兼职技术技能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实习实践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四)加大经费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规定,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列支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在教育财政性投入中的比重。市本级要足额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确保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依法增加现代职业教育投入,全面落实已有的职业教育政策性来源渠道,完善并落实公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或公用经费标准。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实习实训设施的投资政策,政府部门在投资过程中要兼顾基建和设备,不能把设备设施建设的任务完全交由学校来承担。作为中职学校自身,也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设备投资制度。政府还要及时化解中职学校的债务负担,助推职教事业减负前行,在挖潜提质上取得更大成效。同时,要大胆创新,探索通过市场融资来扩大办学规模新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职业教育快速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