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荷塘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之路

2017-05-27湖南省教育督导网137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之路

-----浅谈中西方教育督导的差异与反思

                株洲市荷塘区金钩山小学      王靓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教育为先。在基础教育的三大体系中,教育督导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科学化和专业化程度。自跨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督导制度,近些年来,西方国家的教育督导开始实施重心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作者在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经历,对我们在督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并在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督导之路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与设想。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督导制度  对比分析  反思与设想  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

 

一、 中西方教育督导的历史溯源

近现代教育督导制度发轫于西方国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其中英国的教育督导历史达160年之久,早在19世纪初,英国就设立了督学(即最初的皇家督学),最初主要是负责基础教育的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后来权限有所扩大,发展到根据学生成绩来确定教师的经济报酬。

法国历史上最早的督学产生于大革命时期,起初的职能是维护国家公共教育的秩序,保证教育活动机制的良好运转,后来又增加了使教育活化、提供教育情报、指导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职能。

日本1871年明治维新时,国家在改革教育设立文部省时,就设置了由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类视学官组成的视学局,着重对学校进行指挥与监督,工作内容以教师的人事管理为重点。

我国的督导行为始于西周时期的天子视学。此后,历朝历代都设有相关机构但称呼不同。如西汉设“太学”,宋代设立了专门的官职与机构,设有提举学事司,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徒之勤惰。元代设提督学校官,明清时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清称提提督学政、学政),民国时(1996年后)改称视学人员为督学。清政府设“学部”,内设“视学官”,中国近现代的南京临时政府设“视学堂”。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设立督导室或视学室,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教育督导工作被削弱停滞;19979月,邓小平提出恢复重建教育督导机构,教育部设立了视导员,着手恢复教育督导制度;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原国家教委设立了督导司,全国教育督导机构随之建立起来;19914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各省市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教育督导规章,教育督导工作逐步规范和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加强监管部门,教育部在机构改革中将督导办独立设置,以后中编办又批复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带动各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普遍成立了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全国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督导体系,建立了一支由8000多名专职督学、20000多名兼职督学、30000多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育督导队伍,强化了督政职能。

二、中西方教育督导现状分析与反思

与世界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成果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督导体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跨入新世纪以来,西方诸国的教育督导实施重心已经开始转移,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新特点,因此,本人翻阅大量资料,在对比中西方教育督导的现状与成果后,发现我们亟待要转变陈旧的教育价值观、评价观,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教育督导观,而在当前的教育督导工作中哪些观念需要转变和完善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反思。

1、转变教育督导的工作目的,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据调查显示,日本现代教育督导已由行政命令性转向了指导服务性,首先,从督导体制来看,国家中央视学官主要在学校教育机构设置、学校管理和编制、课程、教科书等方面给予地方教委提供指导、建议和帮助;地方教育督导则倾向于对学校进行具体指导与帮助;中央督学对地方督学只是提出建议,进行宏观指导,给地方督学留有相对较大的工作空间;其次,督导工作立法上注重服务性,日本的《地行法》强调督导人员属于公务员,只有服务的义务,他们督导学校工作的目的不是监督,而是在深入学校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多听取学校的声音,收集多方面的信息,然后才慎重给出建议,最大化地实现对学校的服务,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因此,日本现代教育督导目的已不是单纯对教育的监督,教育督导的服务性体现在督导的全过程中,最终目的为促进儿童更健康地成长。从中央到地方的督导视而不督,导而不令。日本和我国同为亚洲国家,但其已被誉为“一个长期领先的教育强国”,日本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PISA)中遥遥领先,其中,颇具服务性特色的教育督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已呈现勃勃生机,我区已实行了挂牌督导责任制,全区共设有有四个责任区,首席督学四人,专职督学八人,分别对全区的21所中小学进行挂牌督导,在责任督导工作的推动下,我区的基础教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对学校督导评价的目的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应该要从定级、“推选”转变为更注重“帮助”“推动”上,督导过程应重视研究学校的发展需求和瓶颈,服务于为学校的发展并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每一个学校的发展都是呈阶段性的,一般来说,大致可分为稳定、发展、成熟三个阶段,面对这个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如果督导以固有的模式与标准去进行定级、“推选”将必定适应不了学校的发展和需求,因此,只有认清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确立为学校发展服务的观念,热情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才能指导学校依法自主发展,才能达到督导的根本目的。  

2、创新督导的师生评价,提高督导的反馈效果

本人在查阅大量国外先进教育督导案例时,一封来自英国教育标准局督导团写给英国牛津郡格鲁夫夫人公园小学学生们的信让我为之感到无比震撼与佩服。以下信中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让人透过文字“读”出英国督导督学制度是如何创新督导师生评价,提高督导反馈效果的。

亲爱的孩子们:

很高兴来到你们的学校,看到你们很享受你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我们十分开心。同时,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与督导员谈话以及在操场上与我们积极交流的学生,谢谢你们!

你们就读于一所很棒的学校,棒到我们只能用“杰出”这个词来形容它。

我们特别喜欢:

你们举止优雅、乐于助人,并为他人着想;

在你们的老师和助教的共同努力下,你们当中大多数的学业是良好的或是非常优秀的;

你们的校长和他的团队让学校运转得如此顺利,并不断寻求新的方式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确保你们能够喜欢并且享受学习;

当你们离开六年级时,你们的英语和数学达到的水平高于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大多数学校,这是事实;

我们希望教师们能够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也希望你们能够在所有的课堂中有更大的进步。我们更想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能够乐于和我们分享或谈论他们的学习。

祝贺你们超级棒的出勤率——请继续保持!

皇家督学 莫·罗伯茨

在英国《格鲁夫夫人公园小学督导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报告中关于课程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反馈详实而感性。如报告中提到“丰富启智的课程与学生的兴趣息息相关”、“教师一丝不苟地备课,备课考虑了如何让不同的学生接受挑战和支持”、“教师善于评估学生的进步,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会毫不犹豫地再教一次或再次复习”、“特殊学生和残疾学生在课堂上享受了充分的支持”……可以说,这些反馈将“以生为本”的督学评估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学校的教育主体不应是千千万万个有着不同生命个性的学生,而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则是千千万万个各有特色的教师。反思我们现有的督导评估评价体制,大多还在沿用传统的“鉴定”性评价,检查主要从学校的硬件配备、场地观测、资料呈现等方面为学校规范达标、分等评级。虽然我们的督导评价中当然也有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与评价,但大多是格式化或粗浅的了解,没有深入且广泛的研究。据最新调查显示,作为新世纪教育强国,美国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也高度重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他们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美国的教育督导主要任务不是“督政”,而在“督学”。放眼当下,我们可以看到在各项评估迎检时,各学校为争得最优的评价等级,花大量精力去准备资料,有选择的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督导人员,有意无意地掩盖问题,而督导人员也不可能轻易就看到学校的“常态“,更难发现学校教育深层次的问题,督导工作也就必然在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深刻性上大打折扣。上级部门的督导检查中,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所见。

因此,我们只有大胆加大对一线师生的督导力度,创新教育督导中的师生评价,采取“以师生为本”的评估方法才能更好地看到教育工作的常态,通过多种方法地全面收集、分析学校信息才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团成员的大量时间应花在听教师上课、观察学生、与学生交谈、抽查学生作业上,才能掌握第一手教育教学资料。这种多观察、多深入、多交流的评估方法将使督导的评估结果更有效、更科学。

此外,我们的教育督导报告尚未做到绝对的公开化。因此,这也成为了各学校师生独到观念淡漠的原因之一,据笔者调查,现今约有80%的老师和学生不知道教育督导是“何方神圣”,更不知道督导本校工作的督学“姓甚名谁”。因此,重视并提高督导的反馈效果便成了督导评估的重要环节,我们的教育督导评估报告如果也能以一种“尊重与共勉”为主题的亲切而又温馨的话语对全校师生进行一场心灵与心灵的真诚对话,使用“很棒”、“杰出”这样的词语鼓励孩子,鼓励他们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并提出殷切的希望;用 “特别感谢”、“祝贺你们”这些词语来激发我们的学生,使师生们被真正地放在评价的中心,我敢说,我们的教育督导工作将为我们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场心灵的洗礼,也将为我们基础教育的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做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

纵观国外的教育督导体制,从英国的皇家督学与注册督学到俄罗斯的独立教育督察机构,从比利时的教育咨询服务系统到法国的“督学”与“督政”并重,从瑞典的中央领导与地方自治到西班牙的督导“全纳教育”,从美国的业务指导性督导体制再到日本的服务性督导,其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教育督导模式。由此可见,一套好的教育督导制度,必须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水平而制定,只有在本国的实践检验中才能证明是否合适本国的教育现状,才能算好的教育督导制度。作为学校督导的工作人员,我将结合自己本职工作的所感所想,谈一谈自己对教育督导工作的反思与设想。

1、   淡化督导评价的鉴定与分等,调动学校自我评价的主动性。

学校在督导活动的地位上,既是被督导的对象,更是评价的主体,我们如何调动学校在督导活动中的主动性将意味着为教育督导体系配置一台高速“引擎”。从目前状况来看,我们的督导工作主要以鉴定性评价为主,各大教育督导活动中学校大多处在“被督导”“受检查”的地位,虽然鉴定性评价的在规范、达标、分等评级的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容易重视“昨天”忽视“明天”,由于“督导结果”往往与各种利益挂钩,学校为了在《某督导工作考评体系》中拿到自评高分,“左拼右凑”,精心准备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督导时小心翼翼,尽量不暴露学校的问题和弱点,督导结果“宣判”后“校内整改”如释重负。扪心自问,这种现象正常吗?如何创新学校评价?让每所学校都能实现自主发展,调动学校在整个督导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自身,被评单位能最清楚的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改进自己工作方面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认为督导者与学校应努力构建一种新型关系,督学绝不应只做 “你做我评”的“钦差大臣”,也不应只当“教育警察”、“裁判”,在更多场合下,应是“教练”、“良师益友”。督导评价中只有淡化鉴定与分等,重视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对学校的督导评价从一种短期的外在压力转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学校的自我诊断、自我超越变成一种内在的需求,学校评价与外部督导评价共同作用,督学与学校共同商讨与诊断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校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新型的“伙伴合作”关系下,学校才会真正乐于自我评价,成为一部为发展自我而高速运转的发动机,只有当学校真正把督导当作一次发展的契机,积极主动地投入,才能最终使我们的教育督导发挥其最大效能,促进和保证基础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2、   在评价学校的“尺子”上,要从“模式化”变为“多元化”

在当下的督导工作中,评价学校大多是模式化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即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各个学校。这在有些督导评价活动中是需要的,例如“两基验收,用“一把尺子”才能促使全国各地达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但在对学校的督导评价中,忽略学校的差异,用统一的标准体系来衡量会使评价结果缺乏激励性。由于评价标准总是以大多数的学校状况为基准,于是基础好的学校不需要花太多努力就能得到好评,这种评价对它毫无挑战性,无法激励其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对于基础薄弱,经过努力已有很大进步,但暂时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学校,则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甚至大大挫伤其积极性。同时,这种统一的“评估标准”容易限制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形成“千校一面”的形势。

因此,我们应思考将统一的评价指标变为发展性的评估指标,它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基础性指标,二是发展性指南。从根本上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规模学校的做法。

基础性指标应是针对现代教育政策、法规对学校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即指令性指标。例如升学率、巩固率、师德师风、财务制度落实、课程开设等等。

发展性指南是个“菜单”。它罗列了不同学校可能涉及的发展领域及其要素。诸如“校园文化”、“学校课程建设”、“家校联系”、“教师专业提升”等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在“菜单”中自主选择一个或几个领域,也可以在“指南” 外再做选择。这部分更多的体现了学校发展的选择性、个别性和发展性。发展性激励学校自主选择发展目标,鼓励学校办出自主的特色,而不是为“特色”而“特色”,这也是我们督导工作的重点。

    这种突破“一把尺子”的评价标准既保证了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又为不同规模,不同背景的学校自主发展创造了条件,评价的重点扣在了学校的努力和发展上,鼓励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督导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底子薄弱的学校有奔头,让有规模优势的学校充满发展的动力。

 3.保证学校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随访督导与集中督导相结合

据笔者对本区各中小学的了解调查,学校平均每月迎接各项类型的检查达到了三次之多。即在一月四周时间里,平均每周要迎接一次检查并为之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各大学校既然已是对各项检查应对得“游刃有余”,而我们的督导评估在提前一个月甚至半年就通知准备的情况下,对其所做的各项评估信度和效度也就成为了我们值得认真反思的另一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督导也应与时俱进,转变一下传统的评估方式,实行随访督导和集中督导相结合,对过程管理的有关办学指标,如作息时间,课业负担、课程开设、招生编班等,采取不定期暗访督导甚至是与家长电话随访的方法,评估人员不打招呼,随机进入学校,通过查看现场、个别随机访谈、查阅现场资料等方式进行督导评估。这样既可以避免学校为迎接检查所做的各种策略性准备,减轻学校工作负担,又能使评估人员看到学校的真实面貌,发现其真实问题。而对于需要进行深入查看和研究的指标,则组成专家团队,集中一段时间,深入每一所学校,走进每一节课堂,采取多种手段,最大限度的收集评估信息,客观公正的对学校和师生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时代对我们教育督导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研究世界督导和评价的发展趋势,敢于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创新,我们从国外现代教育督导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督导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建立一套好的教育督导制度,必须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因此,我们要勇于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之路,以教育督导的改革创新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学校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工作,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为此,作为教育督导工作者的我们将共同奋斗,坚持不懈,在不断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之路上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责任编辑: